济宁市建立1233煤矿安全监测模式,助力煤矿安全高质量发展
来源:大众新闻
济宁市能源局坚持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安全理念,以机构改革为契机,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,积极探索构建“1233”煤矿安全监测模式,形成实时预警、主动监控、处置及时、全程留痕的监控模式,推动煤矿安全监测监控工作规范化、精细化转变。
聚焦一个中心,防范化解安全风险
树立“风险管控不到位就是隐患,隐患处理不及时就是事故”的理念,坚持关口前移,源头治理,每季度根据各种安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、危害程度进行建档建册,做到心中有数,对症下药,努力把风险化解在源头,消灭在萌芽。
强化两个抓手,明确风险管理方法
充分利用信息化、可视化手段,强化“线上+线下”两个抓手,实现风险全过程监测、全方位处置。一是线上实时监测预警。线上监测立足于“早”,利用调度平台安全监测报警系统,研究分析数据变化规律,及时发现异常数据,实现监测预警的早发现、早处置。二是线下定期研判分析。线下研判立足于“准”,充分发挥执法人员专业优势,准确研判矿井灾害治理方面存在的风险,精准制定有效风险管控措施。
凝聚三方合力,提升风险管控能力
济宁市煤矿安全生产监测监控中心充分调动安全应急部、煤矿安全监控部、技术专业组三方力量,做到监测协同、分析协同、处置协同。一是安全应急部实行24小时监控。利用煤矿安全监管报警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对辖区44处煤矿的安全监测系统、主要工作岗点进行监控,确保第一时间发现异常信息。二是煤矿安全监控3个部室实行不间断入井巡查。按照“瞄准风险点、去到关键时”原则,对矿井危险作业、灾害治理等管理薄弱环节进行重点巡查,对排查发现的风险隐患督促矿井进行立即处置。三是采掘、防冲、通防等5个技术专业组实施月度分析研判机制。每月初专业技术组召开风险研判会,重点对上个月风险管控情况进行总结分析,对下个月风险管控措施进行审查,确保风险全链条闭环监督,实现由“有人管风险”到“专业管风险”的过渡。
完善三项机制,规范风险管理流程
一是完善联络员机制,解决风险谁来管的问题。将44对矿井落实到部室、联络员,实现部室负责人统管,联络员分管的风险管理模式。二是完善风险分析制度,解决风险怎么管的问题。实施风险预警分析“四个一次”制度,即“每日预警一次、每周分析一次、每月总结一次、每季研判一次”,实施对安全风险的全流程管控。三是完善风险处置流程,解决风险怎么处理的问题。对安全监控、视频监控系统中发现的一般风险由安全应急部跟踪、电话核查处置,对较大及以上的风险,由煤矿安全监控部进行现场核查,督促矿井落实风险管控主体责任。
(通讯员:孙亮、陈飞)